張愛玲文學藝術的最終定位

2022-10-24

          作家張愛玲,一直是個傳奇人物,光是家世背景就很驚人,曾外祖父是李鴻章,祖父是張佩綸,她父親從小熟背四書五經,但因科舉廢除,滿腹經綸無用武之地,便開始沉淪抽鴉片。張愛玲直到十多歲,有天弟弟偷拿父親書房的資料給她看,才知道祖父是張佩綸、自己是晚清貴族的後代。她母親受不了丈夫,在張愛玲4歲時跟小姑到歐洲遊學,回國後不久就跟丈夫離婚。張愛玲跟弟弟在父親還有繼母的虐待下,過著缺乏愛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   大眾即便沒讀過她的小說,可能也看過作品改編的電影,比如《色戒》(2007)、《紅玫瑰與白玫瑰》(1994)、《傾城之戀》(1984)等。張愛玲也許因為她不愉快的童年,加上她自幼敏感聰慧又熟讀《紅樓夢》,對人性有深刻的透視力,18歲(港大一年級)寫過一篇徵文得獎的散文《天才夢》,結尾:「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,爬滿了蚤子」她晚年在美國獨居(老公賴雅已過世),不與人來往,經常說房子有跳蚤之類的小蟲而不停搬家,有時一周搬一次家,老覺得皮膚有蟲在爬奇癢無比,去世一周後被發現遺體時,房裡光療用的燈還開著。

張愛玲生命的結局跟她18歲時寫下的文字幾乎一模一樣,

該如何解讀這種情況呢?

          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都是二十三四歲時寫的,那時的她沒什麼戀愛經驗(註:出版《傳奇》後才遇見她的初戀~胡蘭成),但筆下呈現的愛都是千瘡百孔、切中人性的要害。而香港嶺南大學許子東教授也說:「在張愛玲的文字面前,任何細讀都是粗枝大葉。」語錄跟評論不能取代文本,只讀一次不代表就能理解張愛玲。

          如許子東教授說的,我們不能輕易對一個作家斷下定論;如果是一部偉大作品,對其每個重要段落都必須一讀再讀,為什麼呢?因為必須懂得敘述學,要了解一個作家講故事的方式;有時候作家講的不是真話,有時候是反話或反諷。張愛玲很多作品都有反諷,如果直讀就會誤解。就像《傾城之戀》裡的一段話:

「這堵牆,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。......有一天,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,什麼都完了──燒完了、炸完了、坍完了,也許還剩下這堵牆。流蘇,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......流蘇,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,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。」

          如果你是一個文青,會覺得這段話好美、好浪漫、好有真心喔!但仔細讀的話,就會明白以范柳原這種風流倜儻的人,一邊對女人講這種話調情,一邊表現我這種男人身邊的女人可多了。如果世界都沒人了,就勉強跟妳湊合吧!這才是背後的真正意涵~

所以我們該如何定位張愛玲的作品呢?

張愛玲是透過諷刺性模仿來呈顯她的作品嗎?!

該如何來分判張愛玲的文學藝術呢?

以下內容,將從人物刻劃、意象、敘述學以及藝術境界....詳細分析!

易生易學研究中心 部落格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